当普通老百姓谈论湿气的时候在谈论什么?在谈论水肿湿疹,在谈论红豆薏米冬瓜荷叶,在谈论利水利尿,在谈论皮毛;高手在谈论湿气的时候在谈论什么?在谈论健脾在谈论升阳在谈论本质。
千寒易去,一湿难除。湿气如油入面,油和进了面里,再想把油从面里弄出来,那简直是“蜀道难,难于登青天”。湿邪的狡猾之处在于它不张扬,它是悄悄地慢慢地入侵你的身体,你浑然不知,等你发现了就已经晚了。它已经攻克了你的脾胃,占据了你的五脏六腑,弥漫在你身体的每一条经络,每一个穴位。而且湿邪从来不孤军战斗,它会请来爪牙助纣为虐,它与风邪结合就是风湿,与寒邪结合就是寒湿,与火邪结合就是湿热。
中国人的湿气只有医圣张仲景才懂,张仲景深谙湿气的本质,于是开出一个方子,成为祛湿的鼻祖方,后世所有祛湿的方子都是在这个祛湿方基础上加减而来。这个方子就是《苓桂术甘汤》
我们看看组方:原方:茯苓四两,桂枝三两,白术三两,甘草二两《苓桂术甘汤》由茯苓、桂枝、白术、甘草组成,君臣佐使各占一味。
苓桂术甘汤,是用来治什么病的呢?
它是用来治疗中阳不足、水饮停滞的病证的。什么是中阳不足、水饮停滞呢?简单地说,就是人体的中焦,也就是脾胃的部位,阳气不足,不能运化水湿,导致水液停聚在胃肠里,形成痰饮。这样的人,会有胃胀、恶心、呕吐、振水声等症状。如果水饮上浮,还会有头晕、心悸、气短、咳嗽等症状。这些症状,都是水饮的表现。
那么,为什么会出现中阳不足、水饮停滞呢?
中医认为,这是由于饮食不节、劳倦过度、情志不畅等原因,导致脾胃阳气虚弱,不能运化水湿,或者是由于外感寒邪,阻碍脾胃阳气的升降出入,使水湿不化,停聚于中的结果。那么,苓桂术甘汤,是怎么起作用的呢?它是通过温通中阳,化散水饮,健脾利水,来达到治疗的目的。
茯苓可是个好东西,它有多好?据考证,从古至今所有的药方中用的最多的就是茯苓。茯苓,九大仙草之一,不温不燥,不寒不热,它的性子很平和。茯苓祛湿是比较缓慢的,用的是它的甘淡之性,茯苓不像薏米那么猛烈,茯苓是往下走的,能够把中焦脾胃的水湿通过小便的方式排出去。
桂枝是这个方子的灵魂所在,如果缺了桂枝,这个方子就平淡无奇。如果说茯苓是所有药方中用的最多的一味药,那么桂枝就是所有经方里用的最多的一味药,张仲景如此钟情于桂枝,以至于无论寒症热症虚证实证,还是表征里症还是半表半里症,都有桂枝的身影。
白术也是健脾祛湿的高手,它的味道很香,它既能够像桂枝一样叫醒我们的脾胃,也能够像茯苓一样祛湿,只不过它的药性是往上走的。白术气化的是中焦脾胃可以利用的水湿,把它变成身体需要的津液。
甘草,大家都知道,主要功效补中益气,调和诸药。炙甘草在甘草的基础上烤制或者蜜制,去掉了甘草清热解毒之效,增加了补中益气的效果。炙甘草在这个方子起到什么作用呢?第一调和诸药,第二救津液,因为桂枝白术都比较温燥,又加之大量的茯苓利水,为了防止大量的津液流失,所以加入炙甘草反佐一下。
中医的浩瀚理论体系中,“痰湿”二字如同阴云般笼罩在某些人的健康之上,它不仅是一种病理产物的描述,更是身体失衡、疾病潜伏的信号。当我们谈及“痰湿在哪,病就在哪”时,实际上是在揭示一个深刻而广泛的健康哲理——体内环境的和谐与否,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健康状况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索这一话题,并借助医圣张仲景的经典方剂——苓桂术甘汤,来探讨如何有效健脾化痰,不给痰湿留任何可乘之机。
痰湿之源:内湿外邪的交织
在中医看来,痰湿的形成往往源于内外两方面的因素。内因方面,主要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。脾胃乃后天之本,主运化水谷精微,若脾胃虚弱,则运化无力,水湿内停,久而久之,便形成痰湿。外因则多因感受湿邪,如长期居住在潮湿环境中,或淋雨涉水,致使湿邪入侵人体,与内湿相合,进一步加重痰湿之症。
痰湿为患:全身皆受其累
痰湿一旦形成,便如同无形的枷锁,束缚着人体的气血运行。它随着气血的流动,侵扰身体的各个角落,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。
头部痰湿:痰湿上蒙清窍,导致头晕目眩、头脑不清醒,甚至出现油光满面、脱发等症状。这是因为痰湿阻碍了头部气血的畅通,使得清阳之气无法上升至头部所致。
脾胃痰湿:痰湿困阻中焦脾胃,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,导致食欲不振、腹胀便溏、消化不良等症状。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,若脾胃受损,则全身气血皆不足,进而引发更多疾病。
膀胱痰湿:痰湿下注膀胱,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,导致小便不利、尿频尿急、夜尿增多等症状。同时,由于水湿内停,大便也往往变得溏稀不成形,粘腻不爽。
盛达优配-配资天眼-郑州股票配资平台-国内炒股软件排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